从纳米内裤到石墨烯内裤 为什么总是内裤?
从10年前安德烈·盖姆在实验室中得到单层石墨烯,到5年前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到现在石墨烯产业已经遍地开花,这种代表下一个时代的新型“万能材料”,其应用前景可谓不可限量。即便对于盖姆本人来说,也在逐步根据石墨烯的各种特性,去开创新的应用领域。
不过让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石墨烯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至少是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如果他们愿意花几百元买一条内裤,一双袜子的话。
作为“石墨烯之父”,也是本届石墨烯创新大会的特邀主讲嘉宾,盖姆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苦笑,不知道你们的想象力是太宽了,还是太窄了。为什么总是离不开内裤?
在10月28-30号召开的石墨烯创新大会上,除了各个讲述行业应用的分论坛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厂家的展示,而吸引最多目光的,就是来自济南的一家企业的展位。和其他展位上展示各种原材料不同,这里展示了大量内衣、内裤和袜子,而且可以现场售卖。
这些衣服的颜色均深灰色或黑色,单纯从衣服的手感上来看,跟普通的衣服并无二致。但是根据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展示品均采用了石墨烯的原料。他们将植物秸秆碳化提取石墨烯,利用石墨烯的超导性作为生产衣服的原料。使用石墨烯后的衣服吸汗性增强,也不用担心存在静电的困扰。
据他们介绍,首批试生产了3000份衣服内测,从目前的情况看,八成的用户认为,使用石墨烯生产的袜子可防脚臭,起到了抗菌除异味的作用。
他们给我和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石墨烯专家展示了这种衣物的防紫外线作用,有了这种材料的遮挡,几乎可以屏蔽所有的紫外线,而普通的衣服只能屏蔽一部分。虽然对我们来说,这种功效未必有什么用,因为毕竟脸还露在外面,但是效果确实是明显的。
据该公司介绍,这种含有约1%到5%石墨烯的纤维制品,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起到抗菌抑菌的作用,可以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做成衣服贴身穿着,不仅能防止静电,还可以通过吸收能量,发射远红外线,起到保暖作用。
今后该公司还将推出智能文胸,通过内置感应器测量女性胸部温度细微变化,有效预防肿瘤及乳腺癌,还计划应用到军服上。
给予鉴定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曾经评价说,石墨烯内暖纤维,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多功能复合纤维,具有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功能、防护紫外线、改善微循环、抗菌抑菌、抗静电、增温保温等特性,主要技术指标及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虽然有点看不懂,但是这位意大利专家看了还是很感动,中国人还是很敢闯。
在他们这些学者眼中,石墨烯作为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有超薄、超轻、超高强度、超强导电性、优异的室温导热和透光性,结构也非常稳定。其应用范围当然非常广泛,有望使得锂电池功效倍增,可以替代硅,制造未来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还可应用于海水淡化、防腐涂层、航天军工、超轻防弹衣等。
但是内裤这个东西,有必要么?
这就需要我给他做一番科普了。我们不是到了石墨烯的时候,才用到内裤上,其实刚有纳米概念的时候,我们也用到了内裤上,而且现在还在用。至于效果么,肯定是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当然这种效果就没法验证,有效果肯定是内裤好,没效果肯定要从用户自己身上找原因。
所以石墨烯内裤怎么就不行。自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句“石墨烯将颠覆硅时代”的豪言,让石墨烯成为众星捧月一样的热点。专家们都已经说了,这种革命性的新材料,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巨大,怎么就不能用在内裤上呢,内裤不是巨大之一么,不是需要巨大的地方么。
但是首先要澄清一点,是他们内裤上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石墨烯。目前石墨烯主要分两种:单原子薄膜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粉体。前者的制备主要是以甲烷、乙炔等含碳气体为原料,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合成的,和石墨或者秸秆没有什么关系。
而石墨烯粉体则是利用天然石墨,利用浓酸和强氧化剂进行氧化,然后采用膨胀热处理还原得到,石墨烯粉体“比表面积”大,导电性能好。这些良好的性能使其在超级电容、锂离子电池、催化剂载体和复合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家所说的石墨烯的极强导电性、强度、透光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只是单层或者几层石墨烯的微观性能。也就是说,即便是从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粉体,也有严格的定义,按照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标准,只有达到10个原子层以下的石墨粉体,才能被称为石墨烯粉体。
至于从秸秆中提取的石墨烯,号称15斤玉米芯就能提取一斤的石墨烯,在这位意大利同行看来是闻所未闻。
由于顶着极强导电性、超高强度、高韧性、较高导热性能等数层光环,石墨烯被誉为将在半导体、光伏、储能、航天等领域带来一次材料技术革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次会议上,也有厂家展示了利用石墨烯制造的柔性显示屏,利用石墨烯改造的新型锂电池,以及石墨烯在海水淡化,新型传感器,隔热散热设备中的应用。
虽然这些应用都没有内裤那么直白,那么深入人心,但它们才代表了石墨烯真正的未来。
而这些应用更多还是停留在实验室中,走向真正的商业化和工业化还有很大距离。当然这也并不妨碍许多人把它们当作在资本市场讲故事的资本。不管有没有现实的产品,只要和石墨烯沾边,都被资本市场捧上了天。
当然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在这位意大利专家看来还是有些羡慕的。他说,欧洲人总是太谨慎,总要想来想去,看看这种想法到底可行不可行,等到别人做成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中国人、韩国人就不一样,想起什么就去做。